顯示具有 批判性思考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批判性思考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

[筆記] 大人學選擇

這本書寫得不錯,我從以下網址貼出十大原則如下:

http://iamdavidlai.blogspot.com/2016/12/blog-post_30.html


原則一:哪一個選項可以讓未來的選擇增加?
 「哪一個對我將來的自由度最有幫助」
 「選擇能讓長期選項增加的那一個」
  
  

原則二:不要因為害怕、恐懼、或困難而做出選擇     
人生最可怕的地方,並不是失去現有的,而是得不到未來更有價值的那些機會。
  
  
  
原則三:不要在憤怒或不平時做出決定
  在情緒不穩定時做的決策通常都很糟糕。

  

原則四:預想最壞的情況會怎麼樣,並預做準備
  第一個問題是「如果事情不如預期,可能會多壞?」;
  第二個問題是「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了,我承受得住嗎?」
  
  
  
原則五:計算成本,尤其是機會成本
  把各選項的價值與成本、好壞列出來,再根據人生目標挑一個最接近的,
  這才是大人的思考方式。


  
原則六:難以決定時,嘗試把狀況推到極端
  把手上的選項推到極端,或把環境推到極端,看看這些選項是否還一樣吸引我。
  如此也會比較容易辨識出來,自己在意的到底是什麼。
  挑選工作時,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:
 「如果薪水只有現在的一半,我還會想做嗎?」
 「如果主管不是這個人,我還會想做嗎?」
 「如果從此工時會變超長,我還會想做嗎?」
 「如果公司日後沒有這種規模的大案子,我會想待在這兒嗎?」
 「如果我中了樂透,還會想做現在的工作嗎?」
 「如果我中了樂透,會想跟誰一起分享?」
 「如果我中了樂透,我還會想住在這裡嗎?」



原則七:還是很難選擇時,逼自己做些小實驗
 所謂蒐集情報,可能是問有相關經驗的朋友、買相關的書籍進行了解。

 更務實的方法,則是讓自己做些小規模的嘗試。

 嘗試自己從來沒做過的事情,一開始一定會有較長的學習曲線,
 所以不要因為一兩次挫折就做出「我一定沒辦法」的結論。

 可能要多嘗試幾次,才會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樂趣。
 
 

原則八:無論如何,不要盲從與跟風
  想想這個選擇真的跟自己的生涯目標、自身條件吻合嗎?
  
  
  
原則九:有機會,多學習別人的選擇邏輯
  當你多了解別人怎麼想、別人如何面對人生選擇,就能體會一些更深層的生活心得。
  這些別人的故事也會讓我們成長,讓自己日後在面對選擇時,
  可以用更宏觀的策略來看待這些選項。
  
  
  
原則十:選錯沒關係,要有軸轉或停損的勇氣  
  沒有人能一次選到最完美的人生路程,大部分都是在過程中不斷調整。
  所以很重要的原則,就是必須有「捨得的勇氣」。

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

[筆記] 真確

以今年我閱讀的書來說,這本算是排名前幾名好看的書,而且看了會心情不錯,原來世界沒有想像中這麼糟。

書中提到了幾種求真習慣,紀錄如下:

二分化直覺偏誤: 要尋找多數是落在哪裏

負面型直覺偏誤: 你該預期壞消息會被大肆報導

直線型直覺偏誤: 線有各種形狀,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發展方向

恐懼型直覺偏誤: 風險=危險x暴露

失真型直覺偏誤: 要按比例認知事物。運用對比、80/20法則、除法

概括型直覺偏誤: 質疑分類,尋找一個群體的不同之處、相似之處,尋找各群體的差異。確認多數是51%或是99%

宿命型直覺偏誤: 緩慢改變也是一種改變

單一觀點直覺偏誤: 要有整個工具箱而非一把槌子 (小心槌子釘子故事)

怪罪型直覺偏誤: 尋找原因而非戰犯,尋找體制而非英雄

急迫型直覺偏誤: 某些決定看似急迫,但其實絕少是真的這麼急迫



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

[心得] 看穿假象、理智發聲,從問對問題開始

這本書是批判性思考的入門書籍,看了之後覺得政客與名嘴的說詞很適合拿來當這本書的負面教材

筆記如下:

推理謬誤:
人身攻擊的謬誤: 抨擊或汙辱一個人,而不是就事論事,直接論及那個人提出的理由
敘事謬誤: 誤以為可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,解釋一連串發生的事實,並以為自己了解每件事實之間的關聯
滑坡謬誤: 假設同意某項行動後,將引起一連串不好的事情發生、一發不可收拾
追尋完美解決方案謬誤: 是用某種解決方案之後,若部分問題還存在,便認為不該採用那個解決方案
訴諸群眾謬誤: 利用廣大群眾共通的情緒,企圖自圓其說,誤以為大眾喜歡的事都是好的
訴諸可疑權威謬誤: 引用權威的話來支持某個結論,然而該權威對於眼前的議題缺乏專業知識
訴諸情緒謬誤: 運用容易引發情緒的語言來讓讀者或聽者分心,使其忽略相關的理由和證據。普遍受到操弄的情緒包括恐懼、希望、愛國主義、憐憫和同情心。
稻草人謬誤: 扭曲對手的觀點,使其成為容易攻擊的標靶,因此,我們抨擊的觀點實際上並不存在
二選一謬誤: 以為只有兩個選擇存在,實際上選擇可能多於兩個
以命名來解釋的謬誤: 誤以為替某個事件或行為取個名字,就適當地解釋了那個事件或行為
計畫謬誤: 人或組織在評估完成任務所需時間時,儘管有許多前人經驗與確切時間可供參考,依然傾向低估現實
光彩奪目的泛泛之論謬誤: 運用含糊不清、訴諸情緒的歌功頌德詞彙,引導我們傾向於認同某件事,卻不仔細檢視相關的理由
顧左右而言他謬誤: 另提不相關的話題,把注意力從原本的議題轉開,並且藉由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議題,趁機「贏得」爭議。
迴避問題謬誤: 在推理中假設結論成立的論述
輕率概括謬誤: 只根據群體中少數成員的經驗,就對整個大群體做出結論
不可能確定謬誤: 如果研究結論不是百分之百確定,就應該加以否決
因果關係過度簡化謬誤: 解釋某一事件時,所用的因果關係因素,不足以說明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,或是過度強調一或多項因素的重要性
混淆因果謬誤: 混淆事件的「因」和「果」,或著未能認清兩件事可能相互影響
忽視共同成因謬誤: 未能認清兩件事之所以有關係,可能是受共同第三項因素影響
後此謬誤: 只因事件B在事件A之後發生,所以認為BA造成的